【振聋发聩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话语或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,能够唤醒沉睡的人或改变人的思想观念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音乐和声音概念,后来被引申为一种精神上的觉醒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振聋发聩 |
| 拼音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
| 出处 |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今欲使天下之民,皆知仁义之道,而无有悖逆之心,则其言必足以振聋发聩。” |
| 字面意思 | “振”指震动,“聋”指听觉迟钝的人,“发”是唤醒,“聩”是耳聋的人。合起来意为:声音大得能震聋人耳,使人清醒。 |
| 引申意义 | 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震撼力,能唤醒人们的思想或改变社会风气。 |
| 使用场景 | 常用于评价文章、演讲、政策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内容。 |
二、成语解析
“振聋发聩”原意是指声音非常大,连耳朵聋的人都能听到,后来引申为语言或行为极具冲击力,能够让人从麻木或无知中醒悟过来。
例如,在社会评论中,如果某篇文章深刻揭露了社会问题,并引发了广泛讨论,就可以说这篇文章“振聋发聩”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文学作品:
“他的小说以犀利的语言揭示社会现实,读来令人振聋发聩。”
2. 政治演讲:
“领导人的讲话直击要害,真正做到了振聋发聩。”
3. 教育领域:
“老师的一番话让学生们幡然醒悟,真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忠告。”
四、常见误区
- 误用场合:有些人将“振聋发聩”用于形容声音大,如“音乐会的声音太响,简直振聋发聩”,这是不准确的。
- 情感色彩:该词多带有正面意义,强调的是启发、警示、唤醒,而非单纯的“大声”。
五、结语
“振聋发聩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有时候一句有力的话语,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甚至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能够真正“振聋发聩”的内容,显得尤为珍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