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】一、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与道德的重要论述。这句话强调了“仁政”与“民心”的关系,指出施行仁德的政治会得到广泛的支持,而违背道义的行为则会失去人心,最终导致失败。
在古代,这句话常被用于劝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,施行仁政,才能稳固政权。在现代,它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、管理、商业等领域,提醒人们注重道德和正义,才能获得长久的支持与成功。
二、原文内容
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节选:
> 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
> “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”
三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 |
原文句子 | 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 |
意思 | 实行仁政的人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,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失去人心。 |
背景 | 孟子通过战争实例说明“人和”的重要性,强调道德与民心对国家存亡的影响。 |
现代意义 | 强调道德、正义与民心的重要性,适用于政治、管理、企业等多个领域。 |
相关句子 | 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、“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” |
四、结语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,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借鉴的重要原则。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管理,唯有坚守正道、以人为本,才能赢得持久的支持与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