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出处】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常用于说明在特定情况下,将领可以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应对,不必完全听从君主的命令。这句话虽然常见,但其具体的出处却常常被混淆或误解。本文将对这句古语的来源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出自《孙子兵法》中的《九变篇》,原文为:“故曰:将受命于君,军旅之事,无敢不听;将不受命,则无以为将。”但这句话更准确的表达是后人根据《孙子兵法》思想引申而来的说法,常见于《史记·孙武传》和《吴子》等典籍中。
该句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军事指挥权应下放给前线将领,使其能够根据战场局势做出快速反应,而不是事事请示朝廷,影响战机。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,体现了灵活应变、因地制宜的作战理念。
二、出处对比表
语句 | 出处 | 原文内容 | 解释 |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 | 《孙子兵法·九变篇》 | 未直接出现,但思想源自此篇 | 表达将领应有自主权,根据战况灵活应对 |
“将受命于君,军旅之事,无敢不听” | 《孙子兵法·九变篇》 | “将受命于君,军旅之事,无敢不听” | 强调将领需服从君命,但在实际中可能受限 |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 | 《史记·孙武传》 | 未直接出现,但类似表述见于《吴子》 | 后世引用,常用于说明将领应有决策权 |
“将军在外,君令有所不受” | 《战国策》 | 未直接出现,但类似思想可见 | 表达与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相近 |
三、结语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虽非《孙子兵法》原文,但其思想根源深厚,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对将领独立判断能力的重视。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,在现代管理、组织决策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。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对比可以看出,这句话虽常见,但其出处并非单一,而是融合了多部经典文献的思想精华。了解其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其内涵与历史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