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食嗟来之食原文】“不食嗟来之食”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,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骨气,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。下面是对该典故的总结,并附上相关表格以帮助理解。
一、原文
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齐国发生饥荒时,有人在路边施舍食物,但对一位饥饿的人说:“嗟!来食。”这位饥饿的人听到后,拒绝了这顿饭,说:“我就是不吃你这种侮辱性的食物!”最终他因拒绝而饿死。
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人格尊严的重视,即使在生死关头也不愿接受带有轻蔑意味的施舍,彰显了高尚的气节和自尊心。
二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故事背景 | 齐国发生饥荒,有人施舍食物 |
主要人物 | 饥饿者、施舍者 |
关键语句 | “嗟!来食”、“我就是不吃你这种侮辱性的食物!” |
故事结果 | 饥饿者拒绝进食,最终饿死 |
成语含义 |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或轻视意味的施舍,强调尊严与气节 |
现代意义 | 倡导尊重他人、保持人格独立,不因困境而丧失自我价值 |
三、延伸思考
“不食嗟来之食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外界给予的帮助时,应当保持清醒的判断力,既要懂得感恩,也要维护自身的尊严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不再有“嗟来之食”的直接表现,但类似的“轻视”或“贬低”仍可能以其他形式出现,如何应对,考验着一个人的品格与智慧。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“尊严”的高度重视,也为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、面对社会压力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