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是什么句式】一、
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”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对秦王的回应。这句话在语法结构上具有典型的文言文特点,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与连动句的结合形式。
从句式角度来看,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”是一个复合句,包含两个主要成分:“见欺于王”和“负赵”,两者通过“而”连接,形成一种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。其中,“见欺于王”是被动句,表示“被秦王欺骗”;“负赵”则是主动句,表示“辜负赵国”。
此外,句子中的“诚”表示确实、实在,加强语气;“恐”为担心、害怕之意;“而”作为连词,起到承接作用。
整体来看,这句话不仅语法结构复杂,还富有情感色彩,体现出说话者的谨慎与忠诚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出处 |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出处背景 | 战国时期,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对话 |
句子原文 |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|
句子类型 | 复合句 |
主要成分 | “见欺于王”(被动句) + “负赵”(主动句) |
连接词 | “而”——表示递进或因果关系 |
被动结构 | “见欺于王”=“被秦王欺骗” |
语气词 | “诚”=确实、实在;“恐”=担心、害怕 |
句子翻译 | 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,从而辜负赵国 |
句式特点 | 被动+主动+连词连接,体现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|
三、结语
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”是一句典型的文言文句式,融合了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,并通过连词“而”进行逻辑连接。这种句式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,也展现了古人语言表达的精炼与含蓄。理解这类句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表达逻辑与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