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唇亡齿寒出自那个典故】“唇亡齿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比喻关系密切、利害相关的事物,一方受损,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典故,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。
一、
“唇亡齿寒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攻打虢国的故事。晋国为了达到目的,先向虞国借路,承诺事成之后与之共享利益。但晋国灭掉虢国后,却违背诺言,顺手将虞国也灭了。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路给晋国,认为“唇亡齿寒”,但虞公不听,最终导致国家灭亡。
这个典故揭示了一个道理:人与人之间、国家与国家之间,关系紧密,一旦失去信任或保护,就会陷入危险之中。因此,“唇亡齿寒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警示,提醒人们要重视合作关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唇亡齿寒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 |
典故来源 | 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灭虢国,后反噬虞国 |
含义 | 比喻关系密切,一方受损,另一方也会受牵连 |
故事主角 | 晋国、虞国、虢国 |
核心人物 | 宫之奇(劝谏者) |
历史背景 |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,小国夹缝中生存 |
现实意义 | 强调合作、信任与互利的重要性 |
使用场景 | 用于形容人际关系、国际关系、企业合作等 |
三、结语
“唇亡齿寒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,要懂得维护彼此之间的联系,避免因短视而失去长远利益。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国家交往中,都应以“唇亡齿寒”的智慧来指导行动,做到互信互助,共谋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