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哪里】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,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和政治理念。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。
一、
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篇,是孔子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。该句表达了以公共利益为重、人人平等、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。在现代,这句话也被广泛用于强调公平、公正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出处、含义及应用,以下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: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
作者 | 孔子(或认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辑) |
原文句子 | 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” |
字面意思 | 在大道通行的时代,天下是大家的。选拔贤能之人,讲究诚信与和睦。 |
深层含义 | 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状态:公平、正义、和谐、人人有责、共同受益。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强调国家治理、社会公平、集体主义等理念,如孙中山曾引用此语。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大同世界”的象征,影响深远。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,也在近现代中国政治话语中被频繁引用。例如,孙中山先生就曾将“天下为公”作为革命理想的一部分,强调国家应为全体人民所有,而非少数人私有。
此外,这句话也常被用于教育、宣传和政策制定中,倡导社会公平、公正与共享发展的理念。
四、结语
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虽源自古代典籍,但其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,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,推动构建更加公平、和谐的未来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