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避军三舍出处于哪里】“避军三舍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在战争或竞争中主动退让、避免正面冲突的策略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,其出处与春秋时期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密切相关。
一、
“避军三舍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,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采取的一种军事策略。他为了遵守对楚国的承诺,主动后退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),以此来展示信义,并最终在战场上取得胜利。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,也成为了后世“以退为进”战略思想的典范。
该成语多用于形容在面对强敌时,通过主动撤退来避开正面冲突,争取时间或创造有利条件,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避军三舍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 |
原文出处 | “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,楚师败绩。晋侯遂伐楚……晋侯退三舍。” |
成语含义 | 指在战争中主动后退三舍(九十里),表示避让和守信。 |
背后故事 | 晋文公重耳为履行对楚成王的承诺,主动后退三舍,最终在城濮之战中获胜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比喻在竞争或冲突中主动退让,以保存实力或争取主动权。 |
后世影响 | 成为“以退为进”战略思想的代表,被广泛应用于政治、军事、商业等领域。 |
三、结语
“避军三舍”不仅是古代战争智慧的体现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以德服人”理念的延伸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,有时退让并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智慧选择。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意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思维和处世哲学。